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抓手
力促思想引领工作取得实效
重庆大学团委
近年来,重庆大学团委在团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和工作指导下,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围绕大学生与社会的新需求,以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推动本校大学生思想引领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从五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重庆大学学生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开展。
一、准确定位,明确高校志愿服务思想引领角色
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教育工作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对教育对象发挥作用,传统的“书本式”灌输已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与变化,而志愿服务自身的特点使它成为加强和提高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教育工作可行性与实效性的有效载体。重庆大学校团委以志愿服务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教育服务工作的核心载体,通过寻求学生感兴趣、高度认同、主动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的思想引领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切实提高本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活动中的自身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实时、真实地了解社情、国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吸收、同化为个体道德素质的构成要素,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达到思想引领的最终目的。
二、一体两翼,创新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模式
1.构建志愿服务组织运行新模式。在志愿服务开展与思想引领工作的结合过程中,重庆大学校团委积极探索,以“一体两翼”作为重庆大学青年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组织管理模式,“一体”是指以重庆大学社团下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关键主体和重要载体,“两翼”是指以心理帮扶和公益创新作为两大志愿服务主题,其中下属一级社团11个,全力打造一个立足校园、辐射社区、面向社会的立体志愿服务体系。
2.创新志愿服务组织动员新模式。重庆大学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载体,切合重庆大学各项工作重点与工作实际,与重庆大学校内宣传部、保卫处、校友办、基金会等13个部门共同成立各类公益类社团与协会,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例如,与保卫处共同成立了安全服务志愿者协会,与校友办共同成立了校友志愿者协会等。
3.完善重庆大学志愿服务政策法规。志愿服务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在法律法规方面还有些许不足的地方,作为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更迫切需要切实具体的规范来引导本校学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重庆大学修订完善了《重庆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志愿服务与思想引领的内涵关系,发出了《关于举办重庆大学首届“树声前锋杯”学生公益创业大赛的通知》(重大校团〔2013〕63号),第一次将创业与公益结合在一起,不仅做到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也加强了学生的思想引导,从制度层面来支持、保障、规范和引导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行为与思想。
三、培养教育,保证志愿服务数量、质量与持续性
1.推动志愿者注册,提高数量。志愿者数量不仅是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志愿服务与思想引领教育效果的具体呈现。截止2013年年底,在重庆市爱心储蓄银行中注册的重庆大学青年志愿者人数为28128人,总服务时长为188414.5个小时,人均服务时长为6.70小时,与2011年相比志愿者总人数增长了1.4万左右,总服务时长增加了8.4万个小时,人均时长增加了2.8个小时,重庆大学青年志愿者的总人数、注册志愿者人数、服务时长以及知名度与影响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志愿者挂职乡镇,提高质量。只有让同学通过志愿服务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社情,才能进一步加深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才能进一步加深青年大学生对党的组织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从2011年开始,重庆大学校团委力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优秀学员及青年志愿者赴重庆市各乡镇挂职团委副书记,体验基层党政工作实际,感受基层人民生活,帮扶偏远山区贫困家庭农民工子女。截止2013年年底,三年共累计派出127名骨干志愿者挂职乡镇团委副书记,2011年09月26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
3.加强阵地建设,提供平台。志愿服务不仅需要做到及时响应社会需求,随机应变,同时也需要日常培训管理与活动开展的实践阵地。为进一步提高重庆大学志愿者志愿服务水平,重庆大学校团委结合重庆市共青团市民学校、本校大学生骨干基地建设的实际,截止2013年12月23日,已建立大学生骨干实践基地20所,专职团干部领办、创办共青团市民学校14所,为志愿者长期有效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了活动阵地,为志愿者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成长成才提供志愿服务平台。
4.重视培养管理,提高活力。凝聚国内国际师生以及知名公众人物的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化的志愿服务新模式,在提升个人能力素质的同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交流。以聘任伦敦奥运火炬手熊榆担任重庆大学共青团市民学校形象大使为主导,2012年重庆大学还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28所“985”高校共50余名大学生骨干及来自印尼、巴基斯坦等国共6名留学生志愿者参与重庆大学共青团市民学校的社会实践服务,在37个共青团市民学校为800余名中小学生开设21门课程6000余小时,显著提高社区精品课程、爱心募捐活动等志愿服务项目的效率与水准。
四、活动创新,紧密结合当代需求创新性开展活动
1.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服务项目途径,志愿服务与心理帮扶相结合。重庆大学校团委结合当今边远地区、灾害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问题,组织师生利用专业优势、寒暑假时间奔赴云南绿春哈尼族聚集区绿春开展志愿者心理帮扶计划,为绿春的留守孩子开拓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生活,防范了其心理的不健康成长。在此基础上,重庆大学五彩石志愿者协会开展专项帮扶行动,以作文批改结对的形式,关心留守儿童及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成长,开展心理帮扶活动,截止目前为止已成功招募200余名志愿者,涵盖少数民族聚集地云南绿春、重庆彭水,留守儿童聚集地重庆璧山三所中小学青少年,涉及青年志愿者约200余人。2014年1月,五彩石计划已成功通过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中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C类)立项,获得100万资金资助。
2.积极探索青年大学生能力思想双提升,志愿服务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团中央关于“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重庆大学校团委将“我的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开展重庆大学首届“树声前锋杯”学生公益创业大赛,比赛正在作品征集过程中。
3.深入推进“凝眸行动”,志愿服务与关爱农民工子女相结合。重庆大学校团委采取“学校—社区—家庭”三方联动的模式,2012年暑假开始以重庆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优秀学员及志愿者在重庆市周边24个乡镇62个村庄挂职期间所收集留守儿童的608个梦想、贫困小学物资需求为依托,在重庆市68个重庆大学所属的共青团市民学校举办爱心微电影、儿童爱心跳蚤市场、“关爱在路上,探访农民工子女”结对、“爱心墙”、“心愿树”等公益活动,动员社区居民认领愿望,帮助实现梦想。截止目前为止,“凝眸行动”一共募集到了498件物资,涵盖学习用品、玩具、日常生活用品等方方面面,募集善款共计28360元,已成功实现巫山县大坪乡、建坪乡、铜鼓镇等贫困区县农民工子女298个结对梦想,产生广泛、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五、资源争取,提升志愿服务实效、辐射力与影响力
1.争取政府组织的支持与参与。一方面,与重庆市各区县团委、各大社区街道合作加强联系,共建共青团市民学校、大学生骨干基地,为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提供活动场地,与重庆璧山、巫山、彭水等地加强合作,开展支教与挂职乡镇团委副书记活动;另一方面,与云南绿春、雅安上里等地建立合作关系。2013年暑期,以“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为主题,动员组织500余青年学生奔赴云南绿春、雅安上里、酉阳、秀山等市内外十六个地区开展切合基层需要、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灵活务实的实践活动,2013年10月2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2.加强市内外企业支持与合作。第一,市内通过与龙湖、华润、协信、融汇等知名房地产企业积极洽谈、精诚合作,建立大学生骨干实践基地与共青团市民学校,同时在“凝眸行动”上志愿者以小组形式联合重庆大学所属的共青团市民学校所在小区物业公司在当地开展宣传、动员、结对等活动。第二,市外通过与英特尔、百度、欧莱雅、阿克苏诺贝尔、宋庆龄基金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基金会合作,一方面积极开展项目合作,爱心社、环保者协会等获2013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银奖、铜奖等;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企业外部资金支持,共获得外部资金支持150万元,占校团委活动经费总额的40%。
(引自团中央学校部工作简报2014年第04期,新闻链接http://www.gqt.org.cn/bulletin/xxb_xxgz/201403/t20140304_680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