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箫之史
古人有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从这些诗句中可见中国笛箫的历史相当悠久而辉煌,以笛箫来传情达意也并非是件新鲜事。
在古代,笛子多用于宫廷乐曲与民间戏曲中。而到了近现代,笛子逐渐脱离了戏曲,自立一帜,成为了可独奏亦可协奏的乐器。现今笛箫乐器脱离了传统的束缚,向多元化发展。青年一代在学习传统笛箫之时又不断加以创新,各种风格的翻奏曲目层出不穷,为笛箫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个人介绍
重庆大学笛箫社社长赵喆
成绩优秀
曾被评为五四“优青”、五星级团员、优秀双创委员、“互联网+”优秀组织者;获得树声前锋杯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丰富的演出经历
曾参与新年音乐会《丝绸之路》《思念》《旱天雷》《乔家大院》四个舞台合奏、民乐队专场演出,负责川剧《白蛇传》《阖宫欢庆》《狸猫换太子》的配乐;自排的《权御天下》《贝加尔湖畔》分别在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的迎新晚会上表演,还被评为经管学院迎新晚会的亚军;编排的《森林狂想曲》参演“社团嘉年华”与“爱乐之城”音乐会;以《烟笼长安》独奏曲参演“曲融寒冬”音乐会;在精进爱心社社庆上演奏《一剪梅》;小提琴社笛箫社社庆上演奏《知否》;志愿者协会迎新上演奏《春节序曲》等。
笛箫寄情,领悟所爱
赵喆是在小学时开始接触学习笛子这门乐器,但他真正对笛子开始怀有浓厚的兴趣,决心坚持练习则是在大学的时候。初到重大时,面对艰苦的军训、陌生的环境以及迷茫的未来,赵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但是悠扬的笛声却在此时抚慰了他的心灵。他开始以乐为友,通过笛声来倾吐烦恼,排解忧愁。在练习竹笛的过程中,他豁然开朗,重拾了对未来的信心,体会到心灵的淡泊宁静。也越发领悟到吹奏乐器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千人千面”——每个人的气息都不一样,吹出的感觉也不一样,而他吹奏出的声音是独一无二,只属于他的。而后赵喆加入了民乐队、笛箫社、幽兰川剧队,开始真正地去了解其中门道,去探索中国的传统吹管乐器在各个方面上的延伸和可能。
不拘旧规,循心“玩”乐
以前赵喆学会的是怎么模仿,是如何如法炮制书上的技巧与手法,是如何按部就班地吹奏乐谱上的音符。在上了大学后,赵喆发觉他并不甘心依照原谱或原曲进行死板的模仿,于是他开始扒谱创作,把原非纯音乐的曲子改编成纯音乐;将好听的游戏配乐的谱扒出来,把不同的声部分给不同调的笛子;在扒谱的同时他会思考怎么对这些乐符进行加减能让音乐更加动听,更加适合他的乐器。
整理出一首乐曲的谱子需要极大的耐心,这过程中避免不了枯燥与痛苦,但是完成创作后获得的喜悦值得回味。“很多人喜欢玩音乐不是为了功名,而是想借助音乐来传达自己的心声,或者仅仅是遵从内心。”在对音乐的创作过程中,赵喆感受到的更多是开心与满足,这也不负他玩音乐的初衷。
社团经历,苦也欢乐
在任职笛箫社社长后,赵喆为社团的管理投入了大量心力,他不仅仅要练习乐器,还要精心准备社团每一次的教学、每一次的演出。赵喆还记得,在川剧《白蛇传》的演出中,他们的乐队因为背对演员看不到演出,有几个吹奏声部的队员把手机调成自拍模式来看舞台上的演出,事后回想起来,他们都忍俊不禁。每一次艰辛练习后达成的精彩演出都让他印象深刻,所有汗水之后的欢笑都让他难忘,这些经历都将成为赵喆记忆长廊上永不蒙尘的明珠。
以乐为友,长相陪伴
赵喆坦言他并没有系统性地学过音乐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士的水平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音乐只会是他的爱好。但是,他相信音乐最终会变成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现在也还是会在不那么繁忙的日子里抽出一些时间来练习笛子,因为笛声的穿透力强,练习时会打扰到别人,所以他选择在无人的角落独自练习,虽说是独自,但并不孤独,因为音乐已经成为赵喆最好的朋友,一直陪伴在他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