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酉阳支教团队的志愿者们与孩子们相处已十日有余,相处过程中,志愿者们渐渐发现一些孩子的“不一样”。2013年7月21日,各班的班主任和课任老师来到孩子们家中,了解课堂外的他们。
在调研和家访之前,大部分志愿者都觉得我们是这些孩子们的榜样,给他们带来知识。但是在调研和家访过后,志愿者们都不得不重新思考本次支教的意义了。
志愿者们在三尺讲台上为孩子们讲童话故事、讲希腊神话……殊不知这些纯真的孩子们背后也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时光你慢点走”
志明在官偿小学上五年级,跟她一起回家的是班主任杨前磊和舞蹈老师谭辉。在学校里,她成绩名列前茅、上课积极,课外也很活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三好生。和这个阳光的小女孩一起回家,短短的五十米显得异常欢乐,然而这个家庭的现状并不如我们所想象得那样乐观。
志明四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从此杳无音讯,父亲也只回来过两次。生活所迫,爷爷奶奶在五年前把山上的老屋卖了,带着志明搬到了大女儿家。祖孙三人没有经济来源,难以维持生计。志明很孝顺,在家的时候,家务一般都是她做。聊到爸爸妈妈,志明突然沉默了,许久之后,她说她觉得世界太不公平,隔壁的小朋友每天都有爸爸妈妈陪着一起玩,但是对她来说,见他们一面都非常困难。
家访后,前磊记录道:“今天去了志明家……准确地说那根本不是她的家。岁数总和已经超过150岁的两位老人家一天天老去,志明似乎没有意识到有一天爷爷奶奶会离她而去,当那天到来的时候,无依无靠的志明将如何面对她的人生……时光你慢点走吧”。
“幸福一个是一个”
田涛和田艳是家里最小的两个孩子,弟弟田涛六年级刚毕业,而姐姐田艳在明年将迎来中考。和他们一起回家的是数学老师夏启龙、地理老师曾燕婷和美术老师朱梦飞。他们家距离学校不到200米,是一栋宽敞明亮的三层小楼。
与其他小组走访的家庭相比,这一家的条件好得简直让人生出天堂地狱之感。层层有空调,屋屋有电灯,屋后养着八头猪,客厅天棚还是石膏吊顶。这个十四岁的小姑娘最近的学习有点退步,她的妈妈着急上火地请志愿者给她开解一二——她不断重申“我没有文化小学一年级读了四年”“我吃够了不上学的亏”“我和她爸爸都一点忙帮不上”,把志愿者看成天降神兵一样。
而初三的田艳,作为“全家最有文化的人”,像好多这个年纪的女孩子一样,喜欢看快乐大本营和电视剧,偶尔打打羽毛球,爱做擅长的英语作业讨厌数学。她不爱说话,大多数时候只是坐着听妈妈介绍情况。她也没有什么很清晰的理想和愿望,不知道应该上什么高中,不喜欢读书也不讨厌。但在夏老师给她介绍了半个小时大学生活之后,她有一点点动心了……
当被问及“你幸福吗”这个问题,这个黝黑丰腴的中年妇人货真价实地囧了一下……妈妈坐在自己家客厅的瓷砖地上,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对志愿者说,我这种粗人不晓得什么才叫幸福,但是我现在真的过得挺好。
女儿窝在沙发上抱着自己的暑假作业羞涩地点了点头,说我幸福。梦飞老师记录道:她抬头看着我,眼睛明亮通透。我在那一瞬间长出一口气,掠过的思绪居然是“能幸福一个是一个了”,我们不是上帝,我们的所作所为尽全力让这里的孩子和家庭感觉到一点就好,真的能让他们幸福一点点就好。
“至少我们把正能量带给了一个家庭”
彭佳贤是食堂阿姨的小女儿,和她一起回家的是音乐兼英语老师小崔、舞蹈老师茂嵛和人文老师徐长哲。她家在半山腰上,她带着志愿者们沿着山路“爬”了二十多分钟。不夸张的说,坡度大概有30度。走到她家的时候,三位老师已经是汗如雨下了。
木制的房子像一般农户一样面积很大,半包围式的布局围出房前一个小院。家中没开灯,采光并不好,所以即使是白天房间里也有点暗。他的爸爸在家烧火,浓烈的烟味从灶里涌出,呛得三位老师说不出话。
他们家经济条件不太好,但孩子们都很争气。佳贤跟这里大多数孩子不一样,她很文静、不吵不闹,也爱学习。大姐考上了酉阳一中——县里最好的高中,二哥也在酉阳一中的初中部读书。以前家里电视还能用的时候孩子们还没事在家里看电视消磨时光,现在电视坏了,叔叔也不想修,这倒是让三个孩子能够静下心来学习。
叔叔没有固定的工作,现在赋闲在家,其他的时候他说哪里的活好做、钱多,他就去哪里打工,无非是些体力活。阿姨现在还在官偿小学里给孩子们做饭吃。大姐和二哥都在酉阳一中住校了,等到佳贤也上了初中,阿姨也得打工养家。叔叔大概算了一下,一年个孩子们的学杂费用大概有一万多。当然,这不能和城市里相比,但是对这家没固定经济来源的人来说已经不算是个小数目了。
听叔叔说,这山上的人家基本都走光了,山腰上只有他这一家,再往上还有老人住。志愿者们还担心平时孩子们不方便和小伙伴们玩耍会不会导致他们性格上会出现自闭。叔叔说不会,毕竟考到了酉阳一中之后过起了宿舍生活,会结交很多朋友,也能开阔眼界。
听闻叔叔对以后三个孩子的学费的顾虑,志愿者们介绍了大学生活以及如何在大学获得补助和奖学金的事情。天慢慢暗了下来,三位志愿者跟这家人告了别。
崔老师记录道:路上虽然淋透了,但这一路走的让我感觉很值。之前我跟叔叔说我们不可能走到每家每户去,但至少这一趟我们给了一个家庭一些正能量。
课堂上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而孩子们的故事却以其真实可感,深深地触动了志愿者。也许有些东西支教团的短期志愿服务确实无法改变,建立长期帮助关系是我们的希冀,也是这些“不一样”的孩子真正需要的。
供稿:丁昳榕、朱梦飞、崔秀峰
编辑:闫紫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