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荟萃 >> 正文

文艺荟萃

倾听闻艺·人物访谈丨啰儿调起,重大老师带你聆听非遗之声

2023-05-13 23:40     拟稿人:   点击:[]

肖玲,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重庆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员。研究领域为中国民族声乐与民间音乐以及非遗民歌理论研究。

01 专业获奖


国家级奖项

2000年获第九届“步步高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荧屏奖

2001年获文化部首届"爱我中华杯"歌手大奖赛民族组银奖(文化部)

2011年7月首届“金莺奖”全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声乐比赛 荣获教师组银奖(教育部)

2021年荣获第七届孔雀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展演银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省部级奖项

1997年获海南省电视歌手大奖赛二等奖(海南省委宣传部)

2000年获湖南省第九届电视歌手大奖赛一等奖(湖南广播电视局)

2014年创编女声表演唱《赶秋》获重庆市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金奖,指导教师奖(重庆市教委)

2021年指导学生演唱作品《长相思》重庆市第二届大学生才艺大赛一等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02 专业成果突出


肖玲老师从小学习戏曲,并在地方专业戏曲团体从业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具有扎实的戏曲功底。之后改学民族声乐专业,在声乐专业道路上,曾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专业获奖多项。


1998年拍摄了第一部音乐电视《海峡情》在中央三台播出

1999年由中央电视台文艺台“灿烂星空”栏目录制了个人专题片《走进象牙塔的湘妹子》在中央三台播出

2002年录制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召开《代表中国》新歌特辑中演唱《中国之路》中国唱片深圳公司出版发行

2003年由重庆电视台拍摄了第二部MTV《欢歌摆手》在重庆卫视播出

并在2010年、2012年分别在北京、重庆成功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湖南卫视、重庆卫视等多家电视台举办的大型文艺晚会,并担任独唱、重唱演出任务。

2018年9月参与重庆大学川剧艺术团辗转西班牙马德里、拉斯帕尔马斯、瓦伦西亚、萨拉戈萨和莱昂等5个城市,举办6场“曲风雅韵”主题演出,与国际友人分享唱腔美妙、技艺高超、生动幽默的川剧艺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数千观众的肯定和喜欢。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实践经验。


03 科研能力较强



肖玲老师自从事教学工作以来,除了兢兢业业完成教学工作以外,非常注重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省部级项目两项。

2011年重庆市社科规划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重庆曲艺创新研究——重庆曲艺中“四川清音”唱法的生存现状调查与保护》。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三峡民歌在移民后期的保护现状与传承策略》。


石柱土家啰儿调是国务院2006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石柱民间广为传唱的具有独特风格、有着特殊韵味的民歌歌种之一。啰儿调既可在劳动中演唱又可在生活中演唱,体裁有山歌、小调、号子,抒情小调居多。

啰儿调的得名,源自于石柱地区浓烈的方言声韵的衬词。民歌是一种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艺术,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弦律与润腔装饰,须受制于歌词语言的字调,歌词中的方言语音特点对弦律音调以至调式音列结构的影响很大;歌词语调中感情表现因素与弦律的抑扬顿挫关系十分密切。


“民族艺术自土中长出,我想让它重放光彩。”


民族的艺术不是飘在天上供大家观赏的,它是紧紧贴在地上的,蕴含着勃发的生命力和亲和力,是活在老百姓生活中的。”肖玲老师这样评价。从事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的肖老师天然地对百姓的艺术抱有深入研究的兴趣,又或许是自身对歌舞的天赋吸引着她朝着朴素开放的民族艺术方向发展,从小学习戏曲,然后改学民族声乐,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

也正因为如此,当看到自己热爱的民歌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肖老师感到有些沮丧。

每学期为了给学生选择曲目,肖老师询问自己的学生,家乡都有什么样的民歌。“好多人甚至是我们自己这个专业的学生都不知道。”这让肖老师感到非常忧虑:当一门艺术在年轻人中甚至是专门学这一方向的人中都不再被知晓,是不是就说明这门艺术的生命已经岌岌可危了呢



她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必须有人站出来做点什么。“我自己就是这方面比较前沿的人了,如果我不去改变现状的话就没人能做到了。”这之后她开始了长久的探索与传承,想要将民族艺术中最美好的东西保留下来,并让它们再一次在大众的生活中绽放光彩

中国地方民歌各有风采,从何入手成了一个问题。正当肖老师考虑选择哪种民歌作为起点时,有一位重庆的学生对她说,“老师,我们家那边有一种民歌叫啰儿调,好像还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想,就是它了。


“啰儿调—它就在我们身边,却从没被人发觉”


在愉快的访谈中,肖玲老师帮助我们系统剖析了啰儿调的艺术特征。在民歌和民族学上有着高深造诣的肖玲老师也正如她浸淫多年的民歌那样亲切随和。她好像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专业的学者,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单纯的学习者和爱好者,并热情地将她所热爱的东西讲给我们。


正如肖老师所说的,大家都听过《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但却从来不知道这首歌正是啰儿调的代表曲目之一,足见得很多类似的山歌民歌的传承与发扬不容乐观。这些生动而特别的艺术形式并非阳春白雪,而是沾满了劳动人民的汗水和田野间的泥土气息

劳作一番后胸中淤着一口气,总是要吼上一嗓子才舒服,见山见水,看花看云,遇友遇亲,什么都可以被唱出来,唱什么其实并不重要,要的只是那个调调。流传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啰儿调,将川渝地区劳动人民的豪爽和乐观,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想让以后的孩子们知道这样美好的东西存在。”


时代发展如此之快,许多人住进了高楼,不再继续田野间的劳作而是被囚禁在写字楼的隔间里,高强度、跨地域的交流与沟通也迫使他们改换了千百年间操使的方言,而城市间的生活节奏和公序良俗更不允许有人在工作之余放声高歌。正如肖玲老师所说,民歌在当下已经快要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我们并非要去谴责什么,时代的变迁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逆转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歌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文化就应当被束之高阁、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我们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面对着大量碎片化信息的冲击,埋头工作和学习,娱乐时间被博人眼球的短视频和千篇一律的口水歌所占据——所幸我们还有民歌,还有那些似乎不再清晰的东西提醒着我们:我们身后是故乡,我们不是在钢筋水泥中孵化出来的人。我想这才是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根本的目的。

而为其传承所奋斗的老师和学生们,他们就像是人群末端持火把的人:不是为了照亮前路,而是让一个民族能够回头望去,不至忘记自己来时的路,不至于扔掉自己的初心而走进历史的虚无中,也让他们看清自己和周围人的脸庞,不至于忘记自己是人类,是有血有肉、土生土长的人,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和格子间里的机器。

肖玲老师对民歌传承不容乐观的现状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她也在尽自己所能想要保持着火把不被熄灭。老师提出了非常有创造性的思路:可以借助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将民歌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在“民歌博物馆”中,同时招收学生,在大学的校园中将民歌传承下来。与此同时向普通学生做好宣传工作。“比如重大的学生在重庆读书,就应该让他们知道重庆还有啰儿调这么一种艺术。”在政府、学校和肖玲老师这样的领路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民歌非遗的保护正慢慢走上正轨,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时隔千百年,先人在田野间的高歌似乎慢慢淡去,但某时某刻仍会像惊雷一般炸响,唤醒所有的炎黄子孙。


出品: 学生文化艺术中心倾听·闻艺重大工作室




上一条:校园文艺资讯2023年第3期 下一条:重庆大学成功举办2023“五四”青春读书会

关闭

首页
工作动态
院系风采
通知公告
文件转载
志愿服务
创新创业
文艺荟萃
缤纷社团
思想引领
组织建设
学生会
活动预告
研究生会
最新动态
推荐新闻